一、實驗步驟
取 1ml 菌體發酵液,以 10000rpm 轉速離心 10min,去除上清液;
向離心管中加入 500μL TE 緩沖液懸浮沉淀,隨后加入 10-20μL 溶菌酶(Lysozyme),輕輕混勻后,置于 37℃環境下保溫 0.5h;
加入 30μL 10% 十二烷基硫酸鈉(SDS)、3μL 20μg/ml 蛋白酶 K(或 1mg 蛋白酶 K 干粉),充分混勻,在 37℃條件下保溫 1h;
加入 100μL 5mol/L 氯化鈉(NaCl)溶液,輕輕混勻;
加入 8μL CTAB/NaCl 溶液,混勻后放入 65℃水浴鍋中保溫 10min;
加入與上清液等體積的酚:氯仿:異戊醇混合液(體積比 25:24:1)進行抽提,10000rpm 離心 5min,將上層清液轉移至干凈的離心管中;
向所得上清液中加入等體積的氯仿:異戊醇混合液(體積比 24:1)再次抽提,10000rpm 離心 5min,取上清液移至新的干凈離心管;
加入與上清液等體積的異丙醇,輕輕顛倒離心管使溶液充分混合,置于 - 20℃環境中靜止 20min 以沉淀 DNA,之后 10000rpm 離心 5min;
倒出離心管中的上清液,用 70% 乙醇漂洗 DNA 沉淀,吸干乙醇后,將沉淀溶解于 50μL TE 緩沖液中;
向最終的 DNA 貯存液中加入 1μL 核糖核酸酶(RNase),去除 RNA 污染。
通常情況下,通過上述實驗步驟可獲得 3-5μg 的基因組 DNA。

若因培養箱溫度不穩定等因素,導致培養隔夜后未出現菌落,無需立即判定實驗失敗。建議延長倒置培養時間,例如培養至次日中午或更晚,培養皿上可能會出現菌落;
挑取菌落時,必須選擇單菌落,而非融合菌落。若培養皿上所有菌落均融合,需重新進行劃板培養,直至獲得單菌落。若混入不同菌落,可能對后續實驗造成干擾;
微型離心柱回收的利弊分析:其原理與本實驗近似,核心區別在于 DNA 回收階段,不采用醋酸鈉 - 乙醇沉淀法,而是借助微型柱。該方法的不足在于,回收產物中常殘留痕量乙醇,可能抑制對乙醇敏感的酶的活性,給后續實驗操作帶來困難;
離心平衡要求:確保離心機轉子對面兩側試管孔內,放置含有等量離心物的相同規格試管,以實現離心平衡。若僅需離心 1 支試管,需在對面試管孔中放置 1 支相同規格的試管,并加入與樣品等量的水;
DNA 離心通常采用 1.4 萬轉 / 分鐘的轉速,離心 10 分鐘,該條件足以滿足 DNA 沉淀的需求;
沉淀 DNA 或 RNA 時,需將 Eppendorf 管蓋的連接蒂朝向外側,這樣離心后沉淀會位于管底靠近連接蒂的一側。當 DNA 或 RNA 量極少難以辨認時,吸取上清液過程中,可避免吸頭觸碰該區域導致沉淀被吸走;
室溫環境下,DNA 沉淀易浮起,因此整個實驗操作需在 4℃環境中進行,操作時手指需持試管上部,避免接觸試管底部;
吸取上清液時,動作需輕柔且迅速;加入 75% 乙醇時,應沿離心管壁緩慢加入,防止將 DNA 沉淀沖起;
若實驗對 RNA 污染無嚴格要求(如僅進行酶切鑒定),可省略加 TE 緩沖液、RNase、醋酸鈉(NaAC)等步驟,以提高實驗效率;
離心后,大腸桿菌裂解物可能黏附在離心管壁或浮于離心液表面。為避免裂解物堵塞吸頭,可在推出吸頭內氣體的同時,將吸頭插入含有大腸桿菌裂解物的離心液中;
加入溶液 I 前,可用 200μL 槍頭將離心管內剩余的菌液徹底吸凈;
加入溶液 Ⅱ、Ⅲ 后,需輕輕顛倒離心管混勻溶液,嚴禁劇烈震蕩,否則易導致 DNA 斷裂;
單純使用乙醇沉淀 DNA 的效果較差,可考慮添加醋酸鈉等鹽類提升沉淀效果。加入 75% 乙醇的目的是清洗菌斑,若菌斑中殘留無機鹽,乙醇中的 25% 水分可溶解無機鹽,同時乙醇能置換出菌斑中的有機溶劑;
進行 65℃水浴操作時,需打開離心管蓋子,使管內乙醇等揮發性物質充分揮發。